Home » Chinese » Recent Articles:

如果存在欧洲难民国,那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国家?

March 17, 2017 Articles, WEF
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of WEF Agenda article: If Europe's refugees were a country, this is what it would look like (14 Mar 2017). 2017年03月17日 目前,欧洲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,移民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。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使欧洲局势更加紧张,威胁着整个大陆的团结。 我们需要认识到难民对于接收国的价值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认识到对饱受战乱之苦民众所负有的道德法律义务也同样重要。 同时,不能简单地认为担忧移民现象的人有排外情绪或种族歧视,否则就是在煽动抵制情绪、播撒分裂的种子,而这一幕正在欧洲和美国上演。 所以,我们应在深入了解眼前问题的基础上,开诚布公地探讨这些问题。 欧洲难民危机的相关数据 下图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欧盟地区接收移民的相关情况。 下面,我们来分析一下新移民的社会人口特征。 假想一个由这些移民构成的国家,国民可分为申请人和已获居住权或政治庇护权的人,相关重要数据如下表所示。这些数据基于难民输出国潜在变量的加权平均值而得来,显示了难民国和接收国之间的巨大差异。 如果450多万难民组成一个国家,那么该国大小相当于爱尔兰,但平均财富值却仅与乌克兰差不多。在这个假想的难民国里,人均受教育年限为欧盟的一半,四分之一的成人、七分之一的青少年(15岁至24岁)目不识丁,只有不到40%的人读完高中、20%的人受过高等教育。 排除国民素质因素,在人力资本方面,难民国人均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(GMAT)得分比欧盟人均得分的标准差小1。 大部分移民是男性,多来自男女不平等的国家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《全球性别差距报告》指出,难民国在男女平等指标上的表现与沙特阿拉伯、埃及、摩洛哥相当。 难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,即全社会的生活品质、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,只略高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定的“低级人类发展指数”,相当于东帝汶和孟加拉国的水平。 融合的挑战 身处异国,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并不会立刻改变。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欧盟接纳的难民能够适应欧洲大陆的规则。 当前的挑战在于,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社交网络里的行为准则和文化习惯,与同种族、共文化、通语言、同信仰的人交往甚密。比如,美国的大部分白人都没有来自少数种族的好友。 对于这一倾向,人们通常会选择自欺欺人、视而不见。史蒂文·莱维特研究约会模式时发现,即使有些人在交友档案上宣称“不在乎对方的种族”,但大多数人寻找的另一半几乎都是同种族。 婚姻是促进种族融合的有力手段。欧洲人对近亲结婚嗤之以鼻,但这一行为在向欧盟输出难民的国家里却非常普遍。 饮食文化也可以促进融合。然而,以上数据显示,难民国和接收国的生活方式差异过大,导致这条路也走不通了。大部分穆斯林,尤其是虔诚的穆斯林都不饮酒或吃猪肉,而酒肉却在欧盟文化中不可或缺(尤其是在德国)。这个饮食习惯可看作是衡量文化差距的指标。每年,欧洲人都能喝11公升以上的纯酒,而来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几乎滴酒不沾。同样,猪肉虽是欧盟国家的主要肉食,但在移民国家的食谱上却无足轻重。因此,难民国与接收国的民众之间发展饮食社交的希望渺茫,融合进程困难重重。 从欧盟和德国劳动市场的结构和需求来看,新移民的就业前景十分暗淡。德国奉行知识经济,以精准制造业享誉世界,所以德国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最大。新近移民的总体教育水平低,移民掌握的技能似乎无法满足欧洲(尤其是德国)的需求。 对LGBT(L:女同,G:男同,B:双性恋者,T:跨性别者)人群的看法也与大部分欧洲人的态度相左。同样的,数据显示许多新移民原籍国没有容纳少数民族的传统。这样的价值观会妨碍他们融入欧盟,毕竟欧盟多元文化相互交融,对性问题也比较开放包容。 最后,语言对融入社会最为重要。尽管有四分之一的新移民懂点英语,但八分之一的移民来自拉丁语国家。只有不到2%的人会说德语。 那么,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? 本文并非让大家抓住差异不放,也不是要制造分歧。政策制定者需要先对这些差异进行量化分析,才能开展以下三项重要工作: 1. 了解促进难民融入需要付出何种努力; 2. 评估接收国容纳和融入难民的能力; 3. 解决而非忽视非常普遍的同质化交往和分选问题。 纵观欧洲的移民史及移民融入史,可以知道,移民融入并非易事。吉普赛人在欧洲生活了上百年,但仍是社会边缘群体。在当代,阿拉伯和土耳其移民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,默克尔因此评论说:“多元文化主义已完全落败。” 如果政府不采取积极性干预措施促进移民融入,银民最终会在欧洲国家形成大规模的亚种群。虽然与当地居民一同生活,却无法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条件。 本文所指出的差距将会不断扩大,并进而限制欧盟、尤其是德国的发展。对于移民的社会人口特征及移民与接收国的文化差距,政治家应坦诚交流,而不是选择逃避。 如果各方不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,难民危机只会为煽动民众的政客提供更多说辞,甚至在全社会引发抵制移民的浪潮。 作者:Kai Chan,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创新与政策倡议杰出学者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: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·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,旨在集合各方观点,讨论全球、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。 作者是 Kai Chan , Distinguished Fellow, INSEAD Innovation and Policy Initiative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,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© 2019 世界经济论坛 Article as it appeared online.

世界上最强势的十大语言有哪些?

December 2, 2016 Articles, WEF
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of WEF Agenda article: These are the most powerful languages in the world. (Dec 3, 2016) 2016年12月02日 现在全球有超过6,000种不同的语言,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语言各自只有不到1,000人会说。而还有15种语言的使用者加起来,就超过了全球人口的一半。 在一个多语言的全球化社会中,语言是让我们能够与他人交流、允许我们参与社会的文化、经济等活动的首要前提。那么哪些语言是最有用的?如果外星人降临地球,它们学会哪种语言最能有效地和地球人充分交流? 为了定义语言的“有用性”,我们需要考虑语言能给我们铺平怎样的道路。广义来说,语言能给我们带来五种机会: 1.地理:旅行的能力 2.经济: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3.交流:进行对话的能力 4.知识与媒体:消费知识与媒体的能力 5.外交:参与国际关系的能力 所以哪些语言最有用? 基于以上五种机会,我们可以建构一个基于不同领域的有用性,对语言进行比较或排名的指数。语言能力指数(PLI)采取了20个指标以评价语言的影响力(参见下表)。该指数评价的是语言对人类整体而言的有用性,而并非针对受到任何地理环境、人文情况和个人偏好影响的单一个体。这一指数也无法衡量语言和其相关的文化的优美程度和价值。 这一指数面临的一个挑战是:很多指标经常是与民族国家挂钩,而非和语言本身直接相关。此外,单一国家可能对应多种官方语言,而这些语言的使用面和地位的区别也十分复杂。举例来说,即使某一国家中说某一种语言的人很少,这种语言依旧可能成为该国官方语言。其他挑战还包括如何区分语言和方言。因此我们需要一套条理清晰、经得起推敲的方法,将国家要素与和该国相关的语言逐一挂钩(关于这一套方法的说明,可以参见这里)。 接下来的表单列出了语言能力指数最高的全球十大强势语言。英语到目前为止能力最强:她是三个G7国家的主导语言(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),同时大英帝国的遗产让英语具备了全球影响力。英语目前就是全世界事实上的通用语。汉语普通话尽管排名第二,但能力值只有一半。法语凭借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卓著地位排行第三。第四和第五分别是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。 排名前六名的语言恰好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,而即便排除掉外交影响,她们也依然排名前六。前十名中剩下的四种语言中,两种来自金砖国家(葡萄牙语-巴西、印地语-印度),两种则是两个经济强国的官方语言(德语和日语)。 为何语言如此重要 对于竞争力而言,语言是一项关键要素。这一指数结果(部分的)揭示了为什么伦敦和纽约是全球两大中心城市。与之相似的是,拥有英语基础的香港和新加坡,比起日语为主导的东京,更能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。自然,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有八个以英语为主导语言,也绝非偶然。 英语的强势既有积极影响,也有消极一面。英语的地位正在帮助一个全球化社会建立国际交流。但另一方面,英语入侵其他语言并取而代之的“英语化”正在威胁其他较小语言的生存和完整性。例如法国现在正在采取措施,防止英语表述进一步入侵法语。 下图显示的是语言(语言指数)和竞争力的相关关系。竞争力的数据来自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,该指数排行前十的国家中,有四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,另外六国中,有五国的英语母语使用者或流畅使用者比例也很高,唯一的例外是日本。 语言能力同时可以(部分程度上)解释全球精英想分布。换句话说,全球领袖和塑造者倾向于拥有英语的基础。因此英语普及程度低的国家,拥有的精英人士更少。英语普及程度要比人口、GDP和亿万富翁的数量,更与精英人士的数量相关。因此总是使用英语进行的全球政策讨论,可能忽视那些英语弱国的关切。 抱歉,谷歌翻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全球化让说英语成了世界趋势。但实时翻译之类的科技能不能抵消学习语言的这种需求、让各语言之间更加平等?的确,翻译科技将是一项重大革新,就像GPS地图淘汰了地图集一样。 然而语言不只是把词汇堆叠起来。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,更是人格情感的重要方面之一。 此外,研究证实了多语言使用者能够更批判性地解决问题。类似的是,人们在使用不同语言时,也能展现出不同的人格。简单来说,翻译设备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人声,也无法带来学习外语的好处。就连谷歌都没能把所有人变成研究者,翻译设备就更不能让我们更了解异国文化、产生共情了。 尽管英语现在主导了全球语言界,未来汉语或者其他语言会不会对其构成挑战呢?这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2050年最强势的语言是什么语?下表就是语言能力指基于2050年的20个衡量指标得出的预测结果。 现在是不是该把罗赛塔石碑挖出来、重新开始学一门语言了呢? 作者:Kai Chan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创新与政策倡议的特邀研究员。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。 翻译: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·钟源 世界经济论坛·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,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、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。 作者是 Kai Chan , Distinguished Fellow, INSEAD Innovation and Policy Initiative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,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© 2019 世界经济论坛 Article as it appeared online.

A racial slur against the Chinese

May 21, 2012 Articles, Letters
Letter to the Financial Times (May 19, 2012) Mr Kai L. Chan. Sir, I was shocked to have seen the word “Chinaman” used in print. Are your editors ignorant of the fact that the word is a racial slur? One does not call a person from London an “Englandman” and neither is a Parisian a “Franceman”. The proper term is “Chinese man”. The word is offensive because it is rooted in the belief that Chinese people speak “chop suey” English. I would expect that you print an apology or at least a recognition of the controversy of this word. To Chinese ears the term “Chinaman” is just as offensive as the n-word is to a black person. Kai L. Chan, Dubai, United Arab Emirates Letter as it appeared in the FT Copyr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Limited 2011

Welcome!

Archives:

Categories

These are the world’s most powerful languages:

Research Documents (pdf)

Intelligence Capital IndexPower Language IndexImmigrating into the workforceCanada's Mosaic Ceiling

Presentations (pdf):